據新華社報道,隨著機動車和物流業發展,國內部分高速公路收費“暴利”問題引起關注。近日,記者調查發現,某些收費高速公路,通過“變性、變質、變臉”,實現多收費!白冃浴敝傅氖前压纷兂山洜I性公路,“變質”指的是把這條公路的收費挪用到其他的公路建設,“變臉”指的是引入外資或在境外上市使政府難以控制。審計結果顯示,很多公路獲取的通行費收入高出投資成本數倍乃至10倍以上。
說起“暴利”,人們通常想到的是房地產、電信、金融等行業,很少有人會把它與公路聯系在一起,因為公路是典型的公共品,一般都是免費的。然而現在,不僅全球80%的收費公路都在中國,而且成了“搖錢樹”式的商品。
它一“暴利”不當緊,全國人民為之埋單——由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無數的商品不得不漲價,低收入階層苦不堪言;為了贏利,貨車超載成了普遍現象,從而成為公路“短命”和橋梁垮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公路收費都能按照規矩來,倒也不至于“怨聲載道”。然而,收費公路之“規矩”卻普遍失守。比如有些收費公路或橋梁,明明早就還清了貸款卻還繼續收費,甚至國家審計署查實違規并公開曝光了也不停止收費,明目張膽違法違規地收費。
由于公路收費之亂已經千夫所指,而且已經影響到國家宏觀經濟的運行,國家已數次開展清理整治。就在一個月前,交通部等國家五部委還啟動了新一輪針對公路超期及超標準收費的專項清理行動,但清理整治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就連審計署點名的幾條違規收費的路橋至今還照收不誤。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收費公路成為“暴利”行業?有專家指出,國家應該制定和明確經營性公路的合理回報率?墒,多高的利潤率才算是“合理”?沒有人知道。另外,如何控制企業的利潤也是個難題。況且有些收費公路企業已經上市,而上市公司當然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其實,公路不是應該“暴利”還是“微利”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不應該追求利潤,因為它是最典型的公共品。
應該說,改革開放之初,政府采用“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模式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政府的財力太過有限,而交通嚴重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但現在,尤其是近幾年,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增長,去年全國的財政收入已經突破8萬億元——如果財政支出把公路建設作為重點保障的對象,那么公路建設完全可以逐步擺脫對社會資本的依賴,甚至有能力回購上市的收費公路股權。
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能就是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收費公路“三變”等問題的根源,還在于政府職能的轉變沒有完成。
|